童貞狀態 何宇森、蘇莘媞 雙人展
回到十九世紀中葉的西方,當藝術依然是以官方、學院為主流時,還是有少數一群被孤立的人們,不畏懼批判與檢視,為自己的理想去作獨立思考。有時是因著一個人,或幾個人的緣故,他們堅持的嘗試與創舉,為藝術的歷史添了許多名詞: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至上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觀念藝術......,越來越解放形式與色彩去創造多重涵義,而部分原因,來自這群人所擁有反叛傳統的精神、對抗主流價值的勇氣。即便多半的他們,是寂寞的處在所屬的世代,但卻用留下的心靈產物——藝術品,與後世持續交流,為每一世代繼續擴張對藝術可能性的包容與認知。
這些人到底多與眾不同才得以留名青史?其實不然,只是因為「留名青史」,回顧與認同顯得理所當然,畢竟我們可以接受上一世紀的偉人瘋子,卻無法接納處在身邊的詭異怪胎。割掉自己耳朵的梵谷、覺得生來是受到咒詛的蒙克、情場上不太負責任的畢卡索、有施虐受虐傾向的達利、把小便斗稱作是藝術品的杜象,不論所謂的與眾不同,是軟弱或多疑、是放蕩或叛逆,這些藝術家始終不畏懼用內心最真實的情感來面對創作,並且有一份不願妥協的特質,使他們能以純粹又強大的狀態,去抵禦外在多變又複雜的世界。
在「童貞狀態」裡的兩位藝術家,分別是1995年生的何宇森以及1994年生的蘇莘媞。何宇森的《蝸牛人拉筋》,是他在年少時期,對日常的細膩觀察與自我對話中,創造另一面解讀事物的青春奇想,從塗鴉發展到影像及雕塑,又再次回歸繪畫的系列表現;蘇莘媞的《時間戀人》,是擷取谷歌地圖街景服務上的景象、人像與繪畫結合的系列,是自小就愛觀看家庭相本的她,對於記憶能延展出來的虛幻,進而轉移到街景服務,以窺視與想像來填充影像之外的空缺。
兩人以初生之犢的身份登場在洋洋大觀的藝術圈裡,談論起作品時,或許摻了點青澀,有時也會夾雜著疑惑,但流露的想像很踏實、散發的單純也很迷人,也因為沒什麼好捨棄,繼續往前走的步伐很堅定。他們是年輕藝術家,也代表著同階段的藝術家,在不同的媒材與觀點中,用著盡可能長的時間,反覆敘述著自身所關懷的事物;在包羅萬象的世代裡,努力學習吸收的同時,也努力持守著最真實的情感來回應創作。而如此反覆挖掘、誠實持守的態度,其實也是所有藝術家一生的課題。因此「童貞狀態」一詞,字義上指涉著他們剛褪去/將要褪去的學生身份,並身處藝術圈的萌芽階段,實質則代表了對初衷與理想的堅定地跟隨。也讓純潔又未被定義的狀態自由地闖蕩一會兒,去期待未來的他們能既廣又深的持續探索。最後,希望將「童貞狀態」化為一種祝福獻給宇森、莘媞,以及所有的藝術家,讓它能處在恆變中,隨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同步成長、蛻變與昇華,不論在什麼階段,總能在創作裡看見永保初衷的「童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