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綺潤一郎的《陰翳禮讚》中,讓我最情有獨鍾的是他談論日本舊式廁所的段落。早期中式或日式的建築,因廁所是晦氣之地,再加上廁所下方便是茅坑所在,因此東方的空間概念,廁所是獨立於主建築體之外的。想想在充滿睏意的半夜,或在寒冷或颳風下雨之際,不管是尿意或便意來襲,為了解決無法忽視的生理需求,都必須起身穿越主屋,只會令人感到麻煩與困擾。但在谷綺潤一郎筆下,廁所反倒變成了有「精神安穩的效果」之場所,他是這樣形容的:
周綠蔭森幽,綠葉的芬芳與青苔的氣味迎面漂漾。雖說必須穿過走廊才能到達,但蹲在幽暗的光線之中,沐浴在紙門的微弱反射光下,不管是冥想沉思,抑或眺望窗外庭院景色,那種心情,實難以言喻。⋯⋯世上有什麼地方,能如同日本的廁所一般,讓人在閒寂的四壁與清幽的木紋圍繞下,雙眼盡覽藍天、綠葉的風情?[註1]
當然,他執筆的背景,正逢日本朝向現代化與西化之康莊大道,此時多數人眼中的進步,對他這種敏感的創作者而言,難免會對本土文化是否消逝而感到憂心,在這危機感之際,其眼光所注目和發得牢騷,卻終於讓我能理解了他談的陰翳之美——「美並不存在於物體,而在物體與物體間的陰翳與明暗之間。」,書中還以星月比喻,它們之所以美,是因為身處暗黑之中,若失了暗黑,它們也失去了閃耀動人的光芒。然而這句話背後的觀點,廣泛的來看皆符合東方哲學中談「空無」、「虛實」、「陰陽」的思辨,就像是山水畫中的留白,看似無,實則為精神上的飽滿,也才能完整了一個實體,它們並非對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生著存在。
以廁所作為開頭談起,是想藉由如此貼近日常的事物,表達有一種美,存在於古老的智慧和平凡又微小的日常之中,也許這些事物早已在科技的進步中被埋沒和忽視,也有可能是太日常到我們早已不覺足以稱之為美,然而這些事物,若我們稍加留意,若我們試圖讓自身也瀰漫著幽暗的眼光,或許便能望見它們正在暗中隱晦又曖昧的散發著光芒。然而,這正是我在洪東祿與陳淑強兩位藝術家的創作中,看見的光。
[註1]谷綺潤一郎,李尚霖譯,《陰翳禮讚》,臉譜出版,電子書,2022。
陳淑強,《東震木矯葇》,40x31x41cm,複合媒材,2025(攝影/黃煌智)
洪東祿,《龍戰於野,其血玄黃》,120x120x5cm,泥金、岩黑(磁鐵礦)、鹿膠、麻布,2022 (攝影/黃煌智)
平衡著內在與萬物之間的連結
倘若就個人的創作路徑來看,洪東祿早年主要以攝影及影像發展,有著相當華麗炫目的風格,藉卡漫或自創的3D角色,關注消費文化雖五光十色卻可快速換置的美學,以及網路世代的疏離現象,與近年轉為傳統的膠彩創作,並以東方哲學的文本作為圖像和符號發展,探討著個人內在乃至於生命與自然之象,充滿深沈的氛圍,其前後有著大相徑庭的差異;而相較陳淑強的發展,雖無如此劇烈的對比變化,也不算受過完整學院訓練的他,年輕時從事著與藝術無直接關係的工作,看待藝術家的身份,是也好,不是也好,都只是為了回應內心抗拒不了的創作慾之所以做,而面對材料,總是抱持著「遇到什麼就做什麼」的心情,一種不強求卻也不抗拒的狀態,反而在雕塑之中摸索出具獨特風格和觀點的路線。其實單以媒材或視覺來看,前者膠彩,看似冷靜內斂;後者雕塑,帶著點自由的奇幻,兩人似乎很難並置在一起討論,但創作的核心,卻殊途同歸地皆闡述著對生命與自然的接納與尊重,並如吐納般平衡著內在與萬物之間的連結,因此巧妙地在創作的思辨中,都娓娓道出了自然萬物之運行百態,飽含東方哲思。
問起洪東祿前後的轉變,原來一切的開始不在於他對藝術創作想法的轉換,而是身體長期的疼痛讓他不得不停下創作,只能到處求醫治病,由於西醫無法找出病因,也無法有效地根治,他開始接觸到中醫及其相關養身書籍,身體也在中醫的調養後漸漸獲得改善,更開始廣泛閱讀東方經典古籍,如佛禪與玄學等,亦進而研究起《易經》。起初閱讀,這些術語艱澀難懂,而卦象看似井然有序,卻也是抽象難解,但看不懂就重複地看,也上網找資料自學,一切都以土法煉鋼的方式來了解東方哲學所蘊含的道理,而當中所談的自然與萬象之道,以及其生命之觀,是越咀嚼就越能理出一路未曾覺察的心境,並不是說很厲害能無師自通,而是總能與生命經驗交融,因此更加地投入鑽研。常說,人在健康時會有千絲萬縷的煩惱,但沒了健康,只會剩下一個煩惱,便是如何活著。而《易經》就是在這時候給了他解釋與提點,也是他選擇了《易經》。至此,回到創作上,彷彿另闢新徑,完全揮別了過去的創作思考與方式。2019年,人生翻頁後的第一件作品《山地剝》,取自「剝卦」,又稱「山地剝」,談的是從衰微到重生的歷程,如一顆果實落進土裡,非要經歷了果皮至果肉腐爛的過程才得以重生。而《山地剝》的畫面,洪東祿以松煙墨打底,並以泥金寫下「剝」字的「刂」字邊(讀音:刀),宛如抄寫心經般,將「刂」工整地佈滿其上,彷彿欲以一把刀,決心地一層一層將自己的過往剝下,剝而復始,迎接新的生命與開端,充滿濃厚的東方哲學意涵,以及個人生命之深沈的體悟,為之動人。
說來有趣,洪東祿說他就是在自學《易經》的過程中,無意間聽到陳淑強在網路上的分享,發現竟能如此融會貫通的談論,可以說是大師級了,深感佩服,兩人因此以經會友,也才得知原來陳淑強已在這領域研究二十多年。或許也是這樣的交集,即便兩人作品調性截然不同,卻同樣有著關注自然與萬象之物的特性。但並非要說陳淑強的作品就與《易經》有關,就像他自己說的「要用易經來解釋可以,不用也可以」,他的作品多半以石頭、木頭等生活中俯拾即是的物件,並結合鐵絲、鐵片等金工呈現,也有人說他的作品帶有侘寂(Wabi-Sabi)的韻味,或是像物派(Mono-ha),端看觀者想用什麼方式來解讀。而我倒是從陳淑強的作品中感受到老子在《道德經》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回顧道家出世的背景,是在春秋戰國與百家爭鳴的時代,百姓在社會動盪中會更想逃離紛擾,遠避苦難,生活上也會更嚮往與和諧的自然作伴,而老子談的便是一切皆順應自然,人不應過渡介入與干擾,如此「不妄為」的特質正是我在陳淑強的作品中看見的獨特之處。還記得第一次拜訪陳淑強的工作室,除了許多做雕塑的工機具之外,各處放滿了看似被遺忘的物件,會說「被遺忘」是因為多半的物件在前人眼中早已失去功能與價值,可能是毫無生機獨留軀幹的植物、是不堪使用的零件、是嚴重被蟲蛀侵蝕的木塊、是兒子小時候的玩具,甚至是工地中不要的廢水泥塊,當然也有去海邊撿拾到的石頭、木頭等,且都是不刻意去尋找,單單從日常中相遇與發掘,使得本該是屏棄之物,在陳淑強眼中卻能找到其生長紋理與姿態之美,此時物件之輕,擁有了意義之重。而這些物件,有些選擇保留原樣,有些則是經適當的整理,爾後再與金工結合,物件彷彿被賦予了性格般,擁有了自己的樣貌,我們可以看見眼前一件件雕塑宛如是一個個生命體般活現。
兩人藉各自的創作所勾勒出的,更多是藝術家內心充滿創造性的能量與不可見的感受,就在這之中,乃至於觀看的我們,也感染著它們傳遞的氛圍,或許在我們心中,也因此擁有了沉靜之氣息,亦或浮現出一片新的風景與想像的可能。
洪東祿,《上九》(局部),120x120x4.5cm,礦物色粉,金屬色粉,泥金,麻布,2025 (攝影/黃煌智)
陳淑強,《腦——漂流I》(局部),50x35x46cm,複合媒材,2009(攝影/黃煌智)
從秩序與時間而生
綜觀東西方,人們很早就藉由觀察自然去找到宇宙運行的道理。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易經》,便是以陰陽作爲基礎發展的符號系統,來描述了萬物的變化與狀態,呈現東方哲學的生命觀與宇宙觀。在西方,巴比倫人也是藉由觀星和數學的概念,約30度角為一個單位將天空分成十二等份,成為月份與星象學的發展基礎。也相傳在柏拉圖學院的門口寫著「不懂幾何者勿入」,顯示了要瞭解哲學、自然與生命,其幾何學有著非常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可以看見,這些過程都是試圖在打造一個有序且能夠回應這個世界運作的概念與架構。
而這種回應生命與萬物所創造的秩序,便是我在洪東祿與陳淑強的作品中看見的特質,此秩序隱含了對線條、形狀其比例配置的拿捏,又進而在秩序中傳遞著美感,而此美感可能指向著一種安定、寧靜,又或是指向著萬物的調和、生命的消長,如此以秩序和時間所孕生的美,皆幽幽的散發在作品的氣質中。也雖然兩人的媒材是如此不同,洪東祿使用傳統膠彩,陳淑強以現成物為主,但兩人在作品中,都相當尊重材質與材料本身具有的特性,前者以比例厚重的天然礦物粉末調配,使得作品中呈現著隱約又閃爍的礦石光澤感;而後者只對材料做輕微或適當的整理,幾乎保持著本身的原樣與狀態再加以金工組合。總之,它們不以奪人眼目的方式展示,而是需要在細細的觀看中感受其光澤紋理,亦或神情姿態,材質既構成了畫面,也成為了各自作品中相當重要的主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藝術家透過物本身的質地,亦再現了對生命與自然的敬意,而萬物運行之動能又牽繫著其生命內在,彷彿回應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藝術家在精神上,乃至於對形與物的觸動和表達,在有無之間彼此生生不已而變化無窮。
最後,欲以谷綺潤一郎的《陰翳禮讚》來形容《平衡》此展:「我們東方人,擅長無中生有,藉陰翳之生,創造了美。」
《平衡》展間紀錄
(攝影/黃煌智)
▫︎▪︎ 展 覽|平衡 Symmetry —— 洪東祿、陳淑強雙個展
▫︎▪︎ 展 期|2025.08/30 - 11/15
▫︎▪︎ 策展人|林小溪
▫︎▪︎ 開幕座談|2025.09/06(六)15:00
▫︎▪︎ 與 談 人|許遠達 德州州立理工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博士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 藝術家 洪東祿 x 陳淑強
▫︎▪︎ 視覺設計|許瑋恩
⬮ 空 間|藝非凡美術館 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二段80號
⬮ 時 間|週三、四 12:00-18:00・週五、週六 11:00-18:00
⟣ Exhibition|Symmetry —— Exhibition by Hung Tung-Lu & Chen Shu-Chiang
⟣ Exhibition Period|2025.08/30 - 11/15
⟣ Curator|Lin Xiao-Xi
⟣ Design|Hsu Wei-En
⟣ Opening|2025.09/06(Sat.)15:00
⟣ Speaker|Hung Tung-Lu & Chen Shu-Chiang & Hsu Yuan-Ta
⟣ Location|Mezzo Art Museum - No.80 Sec. 2 Changrong Rd. East Dist. Tainan
⟣ Opening Hours|Wed & Thr. 12:00-18:00・Fri. & Sat. 11: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