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貞狀態」—何宇森、蘇莘媞雙人展

《童貞狀態》:總說/前言

2020.1013

文 / 林小溪

  回到十九世紀中葉的西方,當藝術依然是以官方、學院為主流時,還是有少數一群被孤立的人們,不畏懼批判與檢視,為自己的理想去作獨立思考。有時是因著一個人,或幾個人的緣故,他們堅持的嘗試與創舉,為藝術的歷史添了許多名詞: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至上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觀念藝術......,越來越解放形式與色彩去創造多重涵義,而部分原因,來自這群人所擁有反叛傳統的精神、對抗主流價值的勇氣。即便多半的他們,是寂寞的處在所屬的世代,但卻用留下的心靈產物——藝術品,與後世持續交流,為每一世代繼續擴張對藝術可能性的包容與認知。

  這些人到底多與眾不同才得以留名青史?其實不然,只是因為「留名青史」,回顧與認同顯得理所當然,畢竟我們可以接受上一世紀的偉人瘋子,卻無法接納處在身邊的詭異怪胎。割掉自己耳朵的梵谷、覺得生來是受到咒詛的蒙克、情場上不太負責任的畢卡索、有施虐受虐傾向的達利、把小便斗稱作是藝術品的杜,不論所謂的與眾不同,是軟弱或多疑、是放蕩或叛逆,這些藝術家始終不畏懼用內心最真實的情感來面對創作,並且有一份不願妥協的特質,使他們能以純粹又強大的狀態,去抵禦外在多變又複雜的世界。

  在「童貞狀態」裡的兩位藝術家,分別是1995年生的何宇森以及1994年生的蘇莘媞。何宇森的《蝸牛人拉筋》,是他在年少時期,對日常的細膩觀察與自我對話中,創造另一面解讀事物的青春奇想,從塗鴉發展到影像及雕塑,又再次回歸繪畫的系列表現;蘇莘媞的《時間戀人》,是擷取谷歌地圖街景服務上的景象、人像與繪畫結合的系列,是自小就愛觀看家庭相本的她,對於記憶能延展出來的虛幻,進而轉移到街景服務,以窺視與想像來填充影像之外的空缺。

何宇森,1995年生於南。

201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學士學位。2020年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主修觀念雕塑與材料研究。


圖:宇森與紅x綠x黃合體的蝸牛人!

蘇莘媞,1994年生於北。

201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學位。目前為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生。


圖:莘媞與她的作品《22歲》!

  兩人以初生之犢的身份登場在洋洋大觀的藝術圈裡,談論起作品時,或許摻了點青澀,有時也會夾雜著疑惑,但流露的想像很踏實、散發的單純也很迷人,也因為沒什麼好捨棄,繼續往前走的步伐很堅定。他們是年輕藝術家,也代表著同階段的藝術家,在不同的媒材與觀點中,用著盡可能長的時間,反覆敘述著自身所關懷的事物;在包羅萬象的世代裡,努力學習吸收的同時,也努力持守著最真實的情感來回應創作。而如此反覆挖掘、誠實持守的態度,其實也是所有藝術家一生的課題。因此「童貞狀態」一詞,字義上指涉著他們剛褪去/將要褪去的學生身份,並身處藝術圈的萌芽階段,實質則代表了對初衷與理想的堅定地跟隨。也讓純潔又未被定義的狀態自由地闖蕩一會兒,去期待未來的他們能既廣又深的持續探索。最後,希望將「童貞狀態」化為一種祝福獻給宇森、莘媞,以及所有的藝術家,讓它能處在恆變中,隨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同步成長、蛻變與昇華,不論在什麼階段,總能在創作裡看見永保初衷的「童貞狀態」。

後記:

記得起初把一些細碎的想法丟給他們,希望邀請他們來合作一檔展覽時,莘媞問過我:「為什麼是找我和宇森?」,她會這樣問,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就視覺上來說,兩人風格差異性很大。雖然當時還給不出精確的說明,但我很希望從人的特質來進入作品的討論,而不是單單討論著作品的概念、想法,我只回莘媞:「你們的調性很像耶」。也之所以會命名為「童貞狀態」,是我若用「純真」來解釋這四個字的話,就是我在莘媞和宇森身上看到的特質!除了純真,莘媞還有她俏皮、調皮、鬼靈精怪的一面,而宇森也有他單純、卻很有條理,大智若愚的感受!而隨著展覽名稱、方向、內容越來越確定,到正式的進入合作,有越來越頻繁的聯繫與討論,又再到忙碌密集的佈展週,這些相處過程總會讓我更加肯定,「童貞狀態」來形容他們再貼切不過!

莘媞與佈展人員謝順勝討論掛畫位置。

本展邀請了燈光設計師何仲昌來為作品打燈。

宇森幫忙何老師打燈,也看著自己的作品"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