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場域》(洪政任提供)

洪政任與楊順發:越本土、越國際

2020.08.13文/林小溪

前言|Bonus!】

  最早會知道洪政任這號人物,是在搜尋引擎打上「楊順發」三字之後,拜這套科技產物所賜,獻給我最bonus的收穫!讓我開始在網路平台上進行一連串「選取-複製-貼上-(enter鍵)」的搜查行動,毫無疑問地,他的《憂鬱場域》張張令人懾服,這場搜查行動進行的越深,渴望被滿足的好奇心就越大!而好奇的最大兩個主因來自,其一:說實在的,因為網路上能查到「洪政任」的資料不算多,當你還想繼續了解下去時,卻有種逼不得已的戛然而止;其二:究竟這麼優秀的藝術家、這麼值得被更多人認識的藝術家,怎麼曝光度不如想像的高?

  這篇文章的主角是洪政任,也是楊順發的番外篇(參考前篇 / 楊順發與魚刺客:身體力行的實踐美學),除了談談洪政任的創作,也會聊到他與楊順發三十多年的交情,因為在創作路上,始終有彼此的身影相伴。我也延續著第一人稱的口吻、延續著「洪大哥」與「楊大哥」這樣的稱呼,讓閱讀的過程能親切些,更重要的是,貼切地傳達他們對藝術的真誠與熱愛。

因紅毛港遷村議題而誕生的《憂鬱場域》系列,其「純手工」捏塑出來的質感與憂鬱糾結的情感結合,令人深深直視所有的細節觀看。

再訪|哥倆好,一對寶】

楊順發與洪政任。2016年受邀至法國展覽《傾圮的明日》,兩人於巴黎合影留念。

  記得今年二月和楊大哥在校稿期間,丟出了「若有機會也想要寫洪政任」的想法,結果沒幾下,楊大哥就幫我把這事喬定了,雖然當時還沒約好切確的時間,但熱情的楊大哥已特別交代「要記得餓肚子來喔!」。後來連絡碰面的事情,也都是透過楊大哥處理,使得洪政任的登場,添了點神秘的氣息,但早在今年年初第一次和楊大哥見面時,已跟我聊過「洪政任手機沒有網路、沒有LINE,也沒有臉書,要找他就是打給他」,到這次見面,我才知道竟然連Email都沒有!對於每天都依賴著網際網路生存的我,還能聽見有人願意在二十一世紀選擇用這樣的方式生活,心想,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原則吧,不由得在心裡致敬一番。

  再次拜訪依然是約在楊大哥家碰面,他說「約在我家是洪的習慣」,也因為那天洪大哥接近晚餐時間才下班,楊大哥很自然的表示「先來我這看看他的作品」,這些細節已能望見兩人匪淺的交情。和楊大哥聊著聊著,也等到洪大哥下班了,他帶著幾件新作品前來,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洪政任的作品,和我當初透過電腦螢幕在瀏覽這些作品時,感受是一樣的───「張張令人懾服」,但不同的是,原作的強度驚人的無法比較!目光忍不住陷入所有的細節深深凝視,而作品裡情感張力無限的洪政任,與就在我旁邊安靜話少的洪政任,實在很難馬上聯想是同一人,但也正因如此,很快就能明白,洪大哥對創作的投入是毫無保留的。就這樣三個人一同回顧了洪政任的創作脈絡,也聊了些心路歷程,某些片刻更讓兩人相互開著玩笑喊對方「楊老師 !」、「洪老師!」,下一秒再馬上對我說,「別聽他的!他才真的是我的老師!」,但不開玩笑時,是認真的在各自言談中表示:「我是真的很謝謝他,像我的老師一樣。」,言詞裡懷著的是對彼此的欣賞,也是一份感激。藏不住的深厚友誼,難怪讓楊大哥笑著說:「我們是穿同一條內褲長大的啦!」。

  事實上這「哥倆好,一對寶」不只是交情好,就連背景也都相仿,皆從無接受過學院體制的訓練、都在小港的工業區上班,因著「攝影」而相識,又因著「創作」而成為相知相惜的夥伴,即便個性截然不同,一靜一動、一內一外,這樣的差異反而化作互助互補的推力。更在往後的日子,鑽研攝影的各種可能,彼此交流學習、激勵前進。

簡介|洪政任 ─── 享受單純的小港子弟】

  1960年在小港鳳鼻頭出身的洪政任,復華高中機工科畢業,目前任職於台灣中油煉製廠,看似和藝術沒什麼關係的歷程,從不衝突從小就愛畫畫的事實,但洪大哥也趕緊接著說明:「只是畫畫都是畫那種醜醜的啦,我不會畫漂亮,但就是很喜歡!」,是啊,醜又何妨,重點是「很喜歡」,從這極單純的出發點開始,竟也貫穿了往後的人生哲學。洪政任低調寡言,比起熱鬧,他更愛平靜;給他舞台,他寧可在台下為人鼓掌,一輩子作為單純的小港子弟他甘願,生活就是家人、有份溫飽的工作、交心的三兩好友,閒暇之餘做做開心的事情,已滿足。創作的目的只有一個:「開心就好」,也說:「如果哪天這件事做起來有壓力,也不會想去做了」,然而,這不刻意而為、順其自然、單純享受的心境,能量竟是如此龐大,這股創作慾望讓洪大哥形容:「不去做的話齁,卡在這裡(指著胸口),不舒服啦!」

  洪政任的個性之於創作方式,和楊順發的風格幾乎是兩個極端。就像楊大哥說:「我可以幾乎每天都出去拍,一個月拍個四五卷(底片),洪政任一個月可能才拍個一兩天,但一拍就是四五卷」。就連佈展方式,楊大哥也說:「我喜歡事先做好規劃,作品尺寸、怎麼擺放、順序,都會先模擬一遍,洪政任完全相反,全都裝在腦袋裡,到了現場憑著直覺、感覺,一下就把作品都擺好了!」。洪政任屬醞釀型的創作者,以緩慢而溫和的節奏前行,從容不迫地對準拍子;楊順發屬爆發型的創作者,在高能量的精力中敲著響亮的節奏,隨時都在摩拳擦掌。在兩人學習攝影幾乎同樣長的時間軸裡(*註),或許作品「量」相較之下,洪政任比不上楊順發充滿活力的高產出,他只是很單純地在舒服的步調中,回應著自己內心對創作的渴望,也可以說,只為享受其中而創作的洪政任,不曾想過是為他人的目光與認同,因此就檯面上對外發表的作品,是在開路先鋒的楊順發帶領之下,一一拉拔上岸,進而曝光,究竟還有多少我們從未見過的作品不得而知,但相信這也不會是洪政任特別在乎的未盡之事。總之,這兩人不論多大相逕庭的風格,最重要的是,總能在最後一刻,一鳴驚人,這是他們的異途同歸。


*註:楊順發於1985年開始接觸攝影;洪政任則是於1987年開始。

  以下透過三階段的「經歷」與「創作時期」,先了解洪政任與楊順發左提右挈的過往經歷,再從時空背景回應洪政任的各創作時期。將三十三年的經歷化為簡短的文字,說不上深談,但梳理中能更了解洪政任有跡可循的創作演變,也明白,「攝影」這項幾乎沒有門檻、人人都能信手拈來的興趣,卻能被這兩位圈外人走上國際藝壇,其過程所附上的心力,更顯一切來之不易。

  • 經歷(一)|1986-1998 從望角到黑眼圈

創作時期(一)

 1987|接觸攝影:紅毛港紀實影像

 1998|回歸感受:心象系列、休止符系列

  • 經歷(二)|1998-2008 相倚為強的十年歲月

創作時期(二)

 2000|探索本質:笑臉台灣系列、意象台灣系列

 2001|跨出二維:鐵雕系列

 2002|打破形象:抽象系列

 2003|解構建構:宇宙花園系列

創作時期(三)

 2005|一鳴驚人:憂鬱場域系列

  • 經歷(三)|2008-至今 越本土、越國際

經歷(一)|1986-1998 從望角到黑眼圈

  洪政任是在1986年進入「高青攝影學會」開始學習攝影,當時所學的,不外乎是拍攝自然風光、或聘請外拍模特兒的沙龍式攝影。我問洪大哥當初為什麼會想去學?他一貫單純的出發點告訴我:「好玩啦!」,但很快地,就如同楊順發,疲乏於只是拍拍眼所即的「美」,皆不滿足於沙龍攝影的相同感受,促使兩人在1988年,都報名了蘇伯欽所開設的暗房班,加入「高雄市望角攝影藝術研究會」(後簡稱望角),成為同班同學。這是洪政任與楊順發友誼的起點,也是翻轉他們對攝影認知的重要開端,因為在望角接觸到的「主觀攝影」 ─── 讓攝影回歸到個人感受,是點燃創作慾望的一大助力。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爆發力極強的楊順發,仍渴望在攝影領域上有更多突破(*註),他對攝影的熱情與衝勁,如領頭羊般,在1998年號召了幾位有志一同的夥伴,組成「黑眼圈影像群」(後簡稱黑眼圈),成員包含洪政任、洪石寮、林育世、梁國維、洪瑞杏六人。「黑眼圈影像群」面對當時的攝影環境所產生的疑惑是:難道攝影只能在沙龍、紀實、心象之間打轉?為了解開這樣的困惑,所付諸的行動便是:找尋攝影的可能性。

  「找尋攝影的可能性」並不容易,對創作的人來說,過程絕對都是漫長的煎熬,尤其從未接受過體制訓練的他們,難免會覺得這個起步毫無著力點,但卻也是他們最不受包袱與牽制的出發。他們用最虛心老實的方法學習,就是多看展覽、多閱讀作品,也用最天馬行空的想像嘗試各種手法,去玩、去實驗。在不設限的探索裡,一次次衝破攝影困境的同時,最大的收穫其實是突破自己。雖然洪大哥解釋:「我齁,卡骨辣啦,都是發仔去看到不錯的(指作品、展覽)回來跟我分享。」當時的楊順發,為了提升自我,不惜成本地常利用休假時間,搭飛機一日往返台北高雄,只為了多廣泛吸收藝文資訊,每次帶著第一手消息回到高雄時,阿任就是他的最佳聽眾。而洪政任的直覺、敏銳,總能在交流之後,道出洪氏獨特的個人觀點。這就是為什麼兩人總互稱對方為「老師」,一個說、另一個聽;一個為對方開拓眼界、另一個為對方激發思想;一個在好動的骨子裡不斷產出各種新奇的想法、另一個在靜態的思維裡去認同不可能為可能,當然,也會對彼此的新作感到驚艷之後,進而激發著各自的鬥志。這是一靜一動、一內一外,也亦敵亦友,一起成長的他們,最佳拍檔的學習模式。


*註:楊順發當時處在1993-2003「時代經驗的反思」的衝刺期/參考前篇

經歷(二)|1998-2008 相倚為強的十年歲月

  對感性的洪政任來說,聽聽外頭的趣事是一趟想像的遊走;對理性的楊順發而言,不斷地與外界碰撞有助於自我定位,但他們都清楚的知道,創作是獻給自己的享受。因為借力使力只是一段學習的過程,有時大量的吸收再回到自己的創作很難不被干擾,但就是這些對自己的不甘、對求知的不滿,許多的「還不夠!」,都成為更好的機會去自我反省,並持續自我深耕。即便黑眼圈對於當時的攝影界來說,是一群不被接受的異類,尷尬的是,又和體制內的藝術圈沾不上什麼邊,這樣的窘境仍澆不熄他們對創作的熱愛,依然定期舉辦的研討會,交流讀書心得、分享新作品,並要求至少每兩年就要辦一次展覽,這樣的鞭策,不斷推動彼此繼續前進,堅持地走著十個年頭。而他們堅持的成果,是在2001年,讓李俊賢注意到他們,提拔兩人正式進入藝術圈;2003年,楊順發的一臂之力讓洪政任首次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後簡稱北美館)辦個展「宇宙花園」(*註);同年,兩人都參加了「黑手打狗」、「高雄貨櫃藝術節」的展覽:2005年,參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後簡稱高美館)的展覽「影像高雄 ───看不見的歷史」;2007年,黑眼圈的最後一檔展覽 ───為紅毛港所舉辦的「彩庄行動」,也成為最廣為人知,並擴大成35位藝術家參展的大型計畫。在這些歷程中,隨著作品的曝光,開始有人打探、想要拜訪、邀請參展,這豈是當初單純懷著一股熱忱而投入所會預料的事情?一句耳熟能詳「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在他們身上是最好的證明。而黑眼圈在大家年紀漸長,難免體力與幹勁不如往前,再加上成員們各有個人因素考量,2008年決定解散。其中「個人因素考量」,對洪政任與楊順而言,事實上是未來能更專注在創作上的大好機會,熱愛的事物不會有停止的那天,黑眼圈的告一段落,為要繼續邁開更大的步伐。

*註:楊順發首次的個展亦是在北美館舉辦,於1996年的「再造王國」

  在這段過往歷程中,楊大哥與洪大哥心裡都有兩個特別想感謝的人,第一位絕對就是李俊賢。李俊賢自1989年於美國學成後返台,陸陸續續在南臺灣的藝壇上有些動作,其作品、理念、行動都引起楊順發高度關注。真正的相識,是在2001年,身為策展人之一的李俊賢,宣佈在高美館的展覽「後解嚴時代的高雄藝術」要公開徵件,為期15天,行動派的楊順發,二話不說地將他與洪政任符合主題的作品整理一番,寄件送出。沒想到不只被李俊賢相中,還希望親自登門拜訪,想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與作品。若非「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怎會「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他們長年在創作上努力不懈的累積,是能留住機會的原因。當然,楊大哥笑稱「溫系沒讀冊ㄟ郎」,其實最感激的莫過於李俊賢非常願意提攜後輩的態度,不在乎他們的身份是否有受過學院訓練、不在乎他們的概念是否擁有學術理論,他看見的是,兩人在創作上絕對的本土文化內涵。

  另外一位感謝的對象,可想而知就是彼此。楊大哥強調著:「沒有洪政任我是不會浮在檯面上的!」,洪大哥則說:「是沒有他我才不會有這天。」。或許現在回頭看,會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但起步之初,心焦、無力、茫然、疑惑,許多的不知所措,都是不曾消失過的念頭,要擺上這麼多的時間、金錢與心力,真的值得嗎?這也是為什麼,很敢衝的楊順發,感謝洪政任一路以來的聆聽與回饋,在楊大哥口中所形容「比我還像藝術家」的洪政任,有許多想法與思維,無形中幫助他消除不少面對創作的焦慮,也可以說,他的衝勁有一部分就是來自洪政任給予的肯定。而享受在自己步調裡的洪政任,也總是在楊順發對他的推進與發鼓勵之下,讓想法被落實,讓作品被看見,就像洪大哥說:「(拍攝《憂鬱場域》時)有些地方都還是發仔整理好,再把我叫去發揮」、「要辦展覽、找場地、寫企劃,這些事情也都是他在處理」,對楊順發來說,從不覺得自己多做,為了「創作」,苦是補、累也是甘願,而整理場地叫阿任來拍,就是「促咪」而已,很好奇同一個地方,他和洪政任能拍出什麼不同的作品。而幾乎不太使用網路、連Email都沒有的洪政任,能在展覽中曝光、漸漸被更多人看見,也都是楊順發勉勵之下,再順道一手包辦申請送件等流程,願意多做一人份的原因也依舊單純 ───那麼好的作品就該讓更多人看見!這也是為什麼洪大哥會說:「我都是對著他的腳步啦!」,雖然洪政任的心思不太喜歡放在創作以外,但是能擁有這些機會,能被外界肯定,還是笑著表示:「很開心啦!也是很大的鼓勵!」,而這都要謝謝發仔的一臂之力!兩人總是用最無私的方式協助、肯定、鼓勵著對方的創作之路,不知不覺,竟也一同打造了相倚為強的十年歲月。

左為洪政任的《憂鬱場域》、右為楊順發的《家園游移狀態》。兩者皆在紅毛港同一棟老厝拍攝,也是洪政任口中所說:「有些地方都還是發仔整理好,再把我叫去發揮」的拍攝地點。同一地點、不同人,更能看出兩人一感性、一理性的創作風格。

在「彩庄行動」中為現地製作的《憂鬱場域》,最後在讓作品一起跟著古厝一同拆除,陪同著在地人失去家園的心情。

經歷(三)|2008-至今 越本土、越國際

  更專注在自身創作之後,這兩位土生土長、很草根的在地藝術家,竟也代表了臺灣,讓作品出征國際。2016年,洪政任、楊順發,同陳伯義與姚瑞中,四人獲邀至巴黎當代攝影博物館───歐洲攝影之家(Maison Européenne dé la Photographie)參展,展覽為《傾圮的明日》,呈現關於臺灣政治、經濟、文化在認同、衝突、消逝的情感下交織出的畫面,策展人為法國知名的攝影史學者米榭爾.費佐(Michel FRIZOT)以及臺灣策展人蘇盈龍。在不到兩個月的展期中,吸引了六萬多人次參觀。這個出征國際的機會是早展覽定案的前好幾年,米榭爾.費佐來台演講,利用空檔時間想多看看臺灣的攝影作品,在一次機緣下翻到楊順發與洪政任的畫冊,看能否透過蘇盈龍的幫忙有機會看看原作、認識這兩位藝術家,說來有趣,不愛交際的洪政任當時也不知道對方是這麼重要的學者,剛好那時間點也要上班,婉謝了這個邀請,就讓楊順發帶著兩人的作品去赴這個約。米榭爾.費佐的為之一亮是因為在這些畫面中讓他看見了屬「臺灣」的東西,希望未來有機會能讓這些作品到法國展出,因此促成《傾圮的明日》。

  也在同一年,洪政任因張照堂的關係使美國某家畫廊認識了這位來自臺灣藝術家的作品,也在《憂鬱場域》的震撼之下推薦洪政任參加百達攝影獎(The Prix Pictet Prize)。百達攝影獎是由瑞士私人銀行百達集團創立於2008年的獎項,希望藉由攝影來引起全球對環境、人道、權力等持續性問題的關注,根據Google Analytics分析數據統計,百達獎是僅次於英國透納獎(Turner Prize)、美國ArtPrize®,全世界聲望第三高的藝術比賽,也不接受自由報名,只接受專家提名,是全球影像創作者的國際盛事。即便只有被提名入圍,但這位從前在漁港旁長大的純樸囡仔,只是在工作的閒暇之餘投入他所熱愛的事物僅此而已,竟能與全球國際知名的攝影大師們並駕齊驅參加競賽是從沒想過的機會,更充滿感激。2018年,又受到土耳其國際攝影節(Zeytinburnu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的關注與邀請,讓《憂鬱場域》在這些年,累積了從臺灣到歐洲、歐洲到美洲、美洲又再到中東的展出經驗。這對於「創作不是要為人看,而是滿足自己」的洪政任來說,許多的感觸,是放在心中說不完的感謝,感謝這些年來楊順發的陪伴與支持,以及藝術圈前輩的賞識與鼓勵。

  當然,受到李俊賢提拔的兩人,也是南臺灣藝術團體「魚刺客」的成員,繼續以藝術延續李俊賢的精神,也跟著「魚刺客」用藝術傳遞著這塊海島上需要被更多人聽見的故事。我對洪大哥與楊大哥說:「真的很不容易,兩個上班族能闖出這樣的成績。」楊大哥謙虛地回應:「是因為我們還有一份工作啦,才可以不用擔心太多,就好好創作。」,的確,飯碗都打理好了,少一份後顧之憂,但兩人也從來沒因此就減少了對創作的熱情與專注,反而加倍投入、加倍勤奮的深耕當初義無反顧的選擇。

歐洲攝影之家所收藏的《憂鬱場域》。

洪政任的台灣漁村社區的黑色幽默」,李俊賢談洪政任的作品《憂鬱場域》。

創作時期(一)

1987|接觸攝影:紅毛港紀實影像

1998|回歸感受:心象系列、休止符系列

  洪政任在這時期所留下最主要的作品,其一是從1987年開始為紅毛港所記錄的紀實影像;其二則是認識主觀攝影之後,1998年發表較貼近個人感受的《心象》系列,以及關懷環境的《休止符》系列。雖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攝影類別,但皆能看見洪政任在初期的探索,對創作最直覺地回應。

  在60年代就開始實施禁建的紅毛港,宛如時光凍結,一直以來就是許多攝影師喜愛拍攝的對象,但在眾多可記錄的題材裡,洪政任的作品,沒有針對老房或地景的紀錄、沒有單為漁港或船隻的留影,而是張張無不聚焦於「人」。或許嚮往「單純」的性格使然,也或許他同樣是在漁港邊長大的孩子,但還有更深一層的連結,是因為他的母親,就是在紅毛港擺攤賣水果進而改善家裡經濟,這些因素夾帶著一份感念的心情,面對純樸的紅毛港居民,眼前這些人更像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在試圖追求客觀的紀錄中,幾張照片更像是「嘿!朋友!看這邊!」,於是按下快門,令人會心一笑。他在乎的是「人」。即便性格內向的洪政任,不是特別喜愛社交,但也可以說,這是敏感、單純又真誠的他,為自己保留的選擇。比起建立人脈,他更想專注在自己喜愛的事物上,但既然有緣份成了朋友,又會全心全意的與人交流。只是洪政任也沒想過,在情感流露而留下有溫度的紀錄裡,冥冥之中,都在為這個場域累積無形的能量,只等那「有朝一日」。到了1998年發表的《心象》系列、《休止符》系列,似乎性格裡的那份溫暖再也不見,景物單一、色調冷冽、氛圍沉靜,卻也很貼近洪政任帶給他人的第一印象,不難看見,即便幾乎不見「人」的出現,他依然關注著「個體」,或許畫面在「單一」的情境裡那氣息過於孤寂,但在試圖讓創作能回歸感受的嘗試裡,其實他就像自在塗鴉的孩子,單純又不設防的揮筆,只是這份單純,他把它放在更大的格局裡,如同洪政任透過短短的文字所描述的《休止符》───「當生存環境存在時,人類不一定存在。當生存環境不再存在時,人類......必定是不存在。」,這是平時寡語的他關懷事物的惻隱之心,藉由毫無喧囂的傳達,在乎著被遺忘又寂靜的角落,一股難言之隱的按捺,單純又不設防的都讓攝影來表達。

紅毛港紀實影像

《心象》系列

《休止符》系列

創作時期(二)

2000|探索本質:笑臉台灣系列、意象台灣系列

2001|跨出二維:鐵雕系列

2002|打破形象:抽象系列

2003|解構建構:宇宙花園系列

  和慢熟的朋友相處,時間越久越能看見其「本質」。這就是在中期階段洪政任和創作發生的化學關係,也是最能看見他面對創作越來越「毫無保留」的時期!以影像之名,行實驗之實,為攝影帶來更多可能性。甚至從攝影跨界到鐵雕、從鐵雕又發展了三度空間的攝影!

  於2000年發表的《笑臉台灣》、《意象台灣》系列,再到2002年的《抽象》系列,如前兩系列標題可見,影像中無不充滿臺灣景物元素,包含古厝、佛像、貨櫃屋等,再到碼頭、漁港或街景,直到到幾乎無法有可解讀元素的《抽象》系列。若將這三個系列視為洪政任對創作「毫無保留」的三階段,他的改變是漸漸地從挖掘題材轉變成找尋素材,也放了越來越多的比重在紋理與質感,為要表達無形的情感,其攝影的機械特性也趨漸於淡化,也就是說,從創作者主觀的選擇符合期望的相機特性開始,其機械特性都是在塑造影像的環節之一,即便這是觀者不會在畫面中直接解讀到的訊息,再加上洪政任一直以來就不太在乎相機本身的功能性(*註),越來越將攝影視為一種媒材時,就越把真正想表現的創作慾,都放在暗房裡的後製階段來進行與實驗,另一方面也代表著,在他拋棄攝影形式的同時,無形之中都強化了情感再現於影像的敘事能力。而「情感再現於影像的敘事能力」,就是洪政任在創作上很重要的關鍵特質。

  在《笑臉台灣》裡,符號敘事的成份仍大過於再現情感的表現,但在重曝、重疊的手法裡,以微笑彌勒佛的符號疊上許多臺灣地景,創造了許多不同效果的紋理,也在這笑臉之下,告誡著「舉頭三尺有神明」,希望大家能懂得關愛這塊土地,同時希望天佑臺灣的意涵。在《意象台灣》裡,依舊把關懷土地的意識繼續傳達出去,並在可閱讀的景像中,將情感化為紋理作為表達,以火烤底片製造了滄桑斑駁的質感,隱含著一股對現況的焦慮與憂心。到了《抽象》系列,如其名,幾乎不見可解讀的符號,更是將攝影視為繪畫一般,也宛如是過往創作的情緒加乘,打造濃烈、狂瀾、更強烈的肌理表現。若與創作時間相隔四年的《心象》、《休止符》系列相比,當初那股按捺的情緒,在這時期全然宣洩而出。


*註:至今洪政任在創作上依然不使用數位相機,而是跟著他多年的Pentax 67型底片相機

《笑臉臺灣》系列

《意象臺灣》系列

《抽象》系列

  這段期間也可以說是洪政任玩心大開的時期。過程中還一度跨界到鐵雕創作!兩種完全不同的創作形式,怎麼會想從攝影跨到鐵雕去?但洪大哥依舊輕描淡寫地說:「就想試試看啦!」,而最初促使他想嘗試的原因,就是受到同樣為「黑手藝術家」洪龍木的影響,以及看到陳庭詩作品的感動,感性驅使的洪政任,就也這麼開始往回收場去找些廢鐵來拼拼湊湊,這就是洪大哥說的「癮」吧,一但來了,說什麼也拒絕不了,就以行動來好好抒發。雖然鐵雕是相當辛苦又費力的創作,但面對破銅爛鐵,洪政任看見的是它們的潛能,或許這也是楊順發所形容洪政任具有的「藝術家特質」───敏銳與直覺的眼光,在各種事物上,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地方,依然挖掘潛力,化腐朽為神奇。然而,在堅硬的材質裡,洪政任也賦予了這些雕塑具有延展的生命力,表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特質。他的鐵雕創作也受到外界的關注,2007年參與了高美館的「美術高雄2007:機械總動員」的展覽,其中一件有動態感的剪刀造型雕塑《WELCOME》也成為高美館的典藏作品。後來因膝蓋受傷,身體不太能負荷過於粗重費力的創作,就讓玩了五、六年的鐵雕藝術告一段落,我問洪大哥:「會覺得可惜嗎?」,他搖搖頭聳聳肩。我想,可不可惜大概對對洪大哥來說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向自己交代那心頭上的癮,就足夠了。

  鐵雕創作看似和攝影無關,但洪政任這一路的創作歷程,在具象與抽象之間來回、二維到三維的轉化,就像是為2003年,首次在北美館的個展《宇宙花園》做先行預告。《宇宙花園》的量體感是相當震撼的,也看見洪政任對空間及尺度的掌握,也很難相信,這竟是從單一張影像拼貼擴張而成的作品。《宇宙花園》的發展,是從一到多,多再拼貼成巨大的面,面又擴大成具有空間感、可放大縮小、可排列旋轉的量體,可以說是將攝影視為雕塑在呈現,使得「攝影的可能性」又再度被跨出另一境界。其畫面是來自大雨過後,因山區過度開發,水土保持不佳,導致大量漂流木沖刷至大鵬灣的景象,而尖銳的剪影,則是來自魚源枯竭的影響之下,造成船隻長期停放漁港的船錨畫面,兩者都觀乎環境議題,也是洪政任長期關注的面向,畫面拼貼合一之後,從單一的圖像予以環狀排列,塑造了無止盡的輪迴感,就像是要傳達,人類若不停止對自然的破壞,這場自然的控訴,如孫悟空的緊箍咒,是尖銳又痛苦的魔咒,令人頭痛欲裂,直等到我們懂得善待地球。這系列也可以說是洪政任「情感再現於影像的敘事能力」的升級3D版!

鐵雕系列

《宇宙花園》系列

創作時期(三)

2005|一鳴驚人:憂鬱場域系列

  從1987年拍攝紅毛港居民開始,日復一日的相處,讓洪政任越來越能感同身受在地人面對遷村議題的無奈處境,其遷村議題是1975年地方就著手擬定的計劃,這使紅毛港人在漫長的無解裡,不得不身處在「將來何去何從」的不安定感,也隨著時間的拉長,從錯愕到煎熬、從煎熬到愁煩,最後愁煩又轉為無奈,本該是避風港的家,下一刻還存在嗎?若非當事者,這是旁人很難體會的處境,只是日子還是要過,漁村人的單純,就是讓生活繼續在苦中作樂。而許多的體悟,洪政任在與居民互動的過程裡,都牢牢地感受在心頭。2005年中央拍板定案前,是遷村議題白熱化的高峰,紅毛港人的心情再次受到政策的拉扯與犧牲,心裡壓抑許久的愁苦鬱悶又再度湧回,目睹並參與著這一切的洪政任,情感一同被牽連其中,頓時,心裡那股巨大的無助瞬間傾巢而出,一發不可收拾,誕生了《憂鬱場域》。

  《憂鬱場域》的嘗試最早始於2003年。拍攝下紅毛港的景象後,部分影像作為素材,加以揉爛,使其皺摺,再剪貼於照片上,紀錄影像作為實、拼貼情感作為虛,虛實交錯之間,為要讓情感附著於能還原形象的實體,但起初的《憂鬱場域》總還是少了些什麼。就在隨著拆除的宣布確定、居民整理起家當、越來越多空屋留下、怪手出現......,原來這股招架不住的情緒,不在肢體的吶喊中就無法貼切地再現情感的原形,尤其洪政任說:「拆除的速度很快,你根本沒時間想太多。」,事隔十八年,在同一個場域,他的作品又出現了「人」,只是這次是他自己。洪政任將攝影視為表演一般,他扮演著警察、道士、新娘、醉漢等各種角色,他詮釋的是紅毛港居民的日常,而時間的緊迫更讓現場的即興創作像急中生智,看見居民留下什麼用品就臨時發揮的選角與扮演,像一股腦地發洩般,透過誇張的表情、扭曲的肢體,展現了極度煎熬的糾結,也訴說出強大的苦楚。因為以相機記錄著紅毛港十幾年歲月的他,很清楚知道遷村議題摧毀的不只是家園,而是這擁有四百年歷史的漁村聚落,其一代傳一代的信仰、傳統、文化、記憶,甚至是祖先的靈魂、萬物的和諧,當然,另一份無法忽視的私人情感,是因著母親在紅毛港賣水果養家而對這裡所懷抱的養育之恩,這殘酷的一擊,就是將一切在一夕之間都化為烏有。而影像後製在雙手蹂躪的裂痕、反覆拼貼的連續性中,化為陣陣衝擊,讓無法抹去的傷痛,都深深地烙印在《憂鬱場域》的所有細節裡。或許《憂鬱場域》的再製削弱了真實性,也削弱了再現真實的複製性,但卻更彰顯了影像本身的內涵意義,其內涵意義,可以說它是時空的載體,是歷史殘骸的證據,裝載了從個體到紅毛港居民共通的無奈情感,它建構的意義,不管隔了多久,都能招喚回被歷史洪流犧牲的吶喊。畢竟,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沖淡曾經濃烈的情感,即便歷史能反覆提起,但也永遠無法還原當時的感受,然而,《憂鬱場域》卻把無以名狀的一切,都封存其中。

  而沒有Email、不用社交軟體、不依賴網路、不用數位修圖的洪政任,連創作至今,自始自終都用著陪伴多年的底片相機在拍攝,看似停留在過往時代,不如說他停留的是對單純的堅持,內心沒有一天不跟著這個時代跳動,即便念舊,卻也激情地關注社會裡許多微弱發聲的議題。因此,本來是為紅毛港而生的《憂鬱場域》,在遷村事件告一段落後,洪政任把這樣的情感又延伸寄託在更多層面的關懷裡,在現實中非一吐為快的個性來到創作時,則以張力十足的勁道,在各種道具及扮演中作為象徵及隱喻,關心著空汙議題、高齡照護的困境、人權律師陳光誠的消息、太陽花學運事件等等。他的在乎緊扣著社會現實,又以藝術、行動、肢體、情感來詮釋這些處境,也傳達著這些現象背後的隱憂,是獻給觀者的《憂鬱場域》,也是洪政任將自我意識現形的幽靈場域。

《憂鬱場域》系列

初期還在嘗試的《憂鬱場域》,當時畫面中還不見「人」的影子。

直到拆除的宣布確定、居民整理起家當、越來越多空屋留下、怪手出現......,原來這股招架不住的情緒,不在肢體的吶喊中就無法貼切地再現情感的原形。

本來是為紅毛港而生的《憂鬱場域》,在遷村事件告一段落後,洪政任把這樣的情感又延伸寄託在更多層面的關懷裡,在現實中非一吐為快的個性來到創作時,則以張力十足的勁道,在各種道具及扮演中作為象徵及隱喻,關心著空汙議題、高齡照護的困境、人權律師陳光誠的消息、太陽花學運事件等等。


  • 2021年於藝非凡舉辦洪政任研究展【土步.土語】,在本次展覽中將洪政任的新系列命名為《臺灣異托邦》。(2021.09/12 新增註記)

【小結|純粹的初衷】

  綜觀洪政任的創作脈絡,他的創作速度或許慢了些,也需要長時間醞釀,但始終忠誠於自我內心狀態,不疾不徐,同時渾身解數地面對。性格既感性又敏感的他,哪怕是再微小的訊號,只要引發了惻隱之心,就是能量累積的起點。將感受放進創作那刻開始,就再也沒回頭過的持續往內在探索,也在創作手法的表現上不斷提升,雖然洪大哥總說:「是因為我沒有人家厲害啦,只好去變一些有的沒的。」,他口中的「沒有人家厲害」,既不會使用數位相機,也不會研究電腦後製,醞釀作品的時間又長,很多看起來「憨慢」的地方,卻在他所謂的「有的沒的」,以最質樸、手工、老實的方法,展現純真無暇的能量,其後座力更是驚人。其實在現實中,他是安分守己,不引人注目的在社會規範裡維持著生活運作,但也正因如此,那壓抑在他意識裡的慾望、能量、想像力,是活耀地驅使著他在另一層現實中狂想,而那一層現實就是創作。這就不難明白,他的作品與人,為何反差越來越大,但不論是過去的極靜到如今的能動,他的力量就來自於對這塊土地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予以最真誠的關懷。

  反之,從前爆發力十足的楊順發,對創作高能量的投入依舊,只是隨著時間與經歷的增長,他把外在的能量轉化到內在沉澱,使創作能以更大的格局與思維運轉,也以更內斂的方式探索,他把從前的有話直說,變成緩緩慢慢地說,把過去的轟轟烈烈的質感,蛻變成輕輕悠悠地情境。個性上一靜一動的兩人,對創作的詮釋,都從符合自身外在的第一印象,逐漸地向藏匿在內心深處的「另一個我」挖掘。兩人的創作演變,像是往對方曾走過的路交錯前進,讓楊大哥拍著阿任的肩膀笑說:「難怪我們都聽得懂對方在說什麼!」。

  在洪政任與楊順發身上,讓我很清楚的看見,台式、道地、土生土長的東西騙不了人,臺灣絕對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只是我們很容易在西方霸權與資本主義的影響下,排序我們對文化的認同,這時候階級地位、教育程度、經濟能力等,都成了判斷標準,也會讓我們很輕易的定義他人的價值與品味。這兩位藝術家,沒有學院的加持,也沒有精緻的詞彙與學術論調,但他們談的創作,是一顆真正愛灣與關心這塊土地的心,人的本質是很寫實的,他們因為抱持著如此純粹的初衷,也始終如一的堅持下去,能以作品打動了每一位觀者。

兩人不變的是對這塊土地、對這個社會的關懷與在乎,但是在風格上,從前質感強烈、勸世意味濃厚的楊順發,漸漸轉變成緩緩而悠悠的訴說。相反地,從前總以一股寂靜作毫無喧囂傳達的洪政任,漸漸地刻意製造碎裂般的質感,其情感更是張力十足,好為這些議題持續發聲。

楊順發於1998年創作的系列《潛相.顯像》

如今楊順發的《臺灣水沒》

洪政任於1998年創作的系列《休止符》

如今洪政任的《憂鬱場域》

拍攝《憂鬱場域》的幕後花絮。每當洪政任在鏡頭前「變鬼變怪 」,楊順發就是那位在鏡頭後掌鏡的攝影師!而近期洪政任又創作了不少新作,值得令人期待!

所有圖片皆由洪政任與楊順發提供。

本篇文章於2020年五月份進行拜訪,非常感謝楊大哥與洪大哥願意撥空接受專訪

撰寫 藝非凡研究員林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