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zzo Article 專文

2024

有這麼一片園子,種著各式的植物,它們回應著陽光和氣溫,在四季更迭中隨著自己的節奏生長,有的在春天冒枝枒,也有的在秋氣下綻放,鬱鬱蔥蔥而點綴著色彩,直到雪花落下時,園子成為了另一全然純白的樣貌。而這片冬日中的園子,正是宇森還在北京念研究所時,在校園來回總會經歷的景象,對於生活在臺灣的他.....(繼續閱讀)

2023

在籌備這檔展覽的過程,時常在問自己「究竟該從什麼角度切入,能讓觀眾理解這兩位老師的作品?」,一位年輕時曾師從席德進與李仲生,後來到羅馬藝術學院習畫,並旅居當地十三年,一輩子做抽象藝術的陳聖頌(1954-);另一位則是選擇到巴黎藝術院就讀,後留在奧地利創作,一待便是十四個年頭,在半抽象與半具象之間表現的張新丕(1955-).....(繼續閱讀)

因為工作來到臺南快四年了,身為外地人的我,藉著真實的生活在一個城市,時常去感受我心裡的「南方」,比起曾居住過的其他城市,在這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近了許多.....(繼續閱讀)

綜觀思錡的創作脈絡,會有點難想像彼此之間的關聯性為何,從水墨到裝置,從裝置到雕塑,但雕塑裡又隱約有著水墨古老的氣質,或是在裝置中也透露些過往時代的氛圍,儘管媒材不盡相同,作品的尺度既在掌心之間,也有的會超越身體的界線,但因著相似的質地與情感,又能將彼此串連.....(繼續閱讀)

2022

奕彣說她的創作從「撿拾」開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觀看她的作品時,對眼前這些媒材並不感到陌生:樹枝、羽毛、枯葉、碎玻璃、舊木箱等等,對象幾乎都是生活中稍加留意就能撿拾的物件。但即便是不陌生的媒材,或許還是會對眼前的作品感到疑惑,究竟該如何觀看?這些日常的物件在她重新拆解或組合之後.....(繼續閱讀)

人在建立知識的過程,是否因此也失去了些我們用直覺去感知與認知的能力?小的時候坐在車上,看著窗外的月亮總會問父親:「為什麼月亮要跟著我們回家?」。父親總淡淡的說:「是因為我們在移動.....(繼續閱讀)

本篇文章,是因受邀魚刺客展覽《島民狂宴—鮮!把場子嗨起來》的座談活動而撰寫,我並非針對魚刺客成員去做個別討論,而是希望能用較廣的面相,去提出更多可以被討論的方向,因魚刺客作為一個從地域性出發,且集結多元身份 .....(繼續閱讀)

陳聖頌不算多話的人,可說起眼裡有光的事物,卻又是充滿著熱情,那些能讓他滔滔不絕的話題,總隱含著豐沛的原鄉情懷,是他所珍惜的片刻、寄情的過往。但這些感受並非一直都這麼清楚 .....(繼續閱讀)

2021

《憂鬱場域》系列是洪政任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它的由來是長年以攝影紀錄高雄紅毛港的洪政任、楊順發等人,陪伴居民近二十個年頭見證遷村議題帶來的不甘、不捨與矛盾,面臨著拆遷定案,聚落消逝之際 .....(繼續閱讀)

1960年出生於高雄小港鳳鼻頭的洪政任,近年來以《憂鬱場域》系列作品,在臺灣的攝影藝術領域受到矚目,也在國際上具有指標性的藝術機構獲得讚譽。這是僅高職畢業且不善外語的他,作夢也沒有想到的 .....(繼續閱讀)

我們如何紀念生命中將要逝去或已逝去,在血脈裡建立起情感的人們。倘若影像是一種解答,黃煌智的《生之栽》與《紅江湖》說著的便是這樣的故事。 .....(繼續閱讀)

粉粉「Pie」!它不是藝術史中某一分支系統的「派」,它更像是含有「粉粉」成份,被擺盤在一塊兒呈現給大家享用的「Pie」!由八位水墨藝術家組成,分別是土田惠理子、段沐、宮敬婷、高安柏、彭思、盧芛、蕭詠華、羅盈嘉 .....(繼續閱讀)

將要邁入七十歲的許雨仁,活到了這把年紀,越來越懂得處在愜意裡生活-----畫點畫、寫些字、散散步、吹吹海風、喝點小酒,看似簡單,但其實要活得簡單一點也不簡單,就像他自己說:「我花了很多時間才學會什麼是『空』」 .....(繼續閱讀)

2020

在純白、柔和、蔓延的姿態裡,我們如何看待許芝綺的作品?藝術的範疇包羅萬象,不論物質或非物質的世界,都是藝術家抽絲剝繭尋覓題材的對象,然而在芝綺的創作裡,則是選擇完全地向內在探索,以物質現形心靈狀態的旅程.....(繼續閱讀)

從小就喜歡翻閱家庭相本的莘媞,對於相片裡早已記不得的往事,卻有自己年幼身影作為鐵證的影像裡,時常有既虛幻又真實的感受。每當父母聊起自己毫無印象的過往趣事,也會很自然地從腦海裡選擇某張相片上的自己 .....(繼續閱讀)

宇森帶給人的感覺,就像他愛拉筋的「蝸牛人」一樣,是一位純真的大男孩。和他聊天的過程也會漸漸發現,純真底下還藏了一顆極為細膩的心思,作品更是有著他理性思維的一面。《蝸牛人拉筋》從何而來?.....(繼續閱讀)

回到十九世紀中葉的西方,當藝術依然是以官方、學院為主流時,還是有少數一群被孤立的人們,不畏懼批判與檢視,為自己的理想去作獨立思考。有時是因著一個人,或幾個人的緣故,他們堅持的嘗試與創舉.....(繼續閱讀)

最早會知道洪政任這號人物,是在搜尋引擎打上「楊順發」三字之後,拜這套科技產物所賜,獻給我最bonus的收穫!讓我開始在網路平台上進行一連串「選取-複製-貼上-(enter鍵)」的搜查行動,毫無疑問地,他的《憂鬱場域》張張令人懾服.....(繼續閱讀)

第一次認識楊順發,是他的《臺灣水沒》系列作品,當時並沒有太快地被畫面本身給打動,即便上一秒還在好奇「為何都是泡在水裡?」,卻還是不足為奇的將這些影像視為創作者藉由符號進而詮釋的臺灣景色.....(繼續閱讀)

2019

「藍色」,是對謝貽娟的第一印象,也是再也忘不了的印象。她純粹的藍,不僅僅是在視覺上帶給人單一的張力,看過的觀者,都會被這股深邃、展現極強韌生命力的藍,給深深、深深地吸引.....(繼續閱讀)

於十一月初(11月2日),藝非凡舉辦了藝術講座「霍剛和他的米蘭」,由蘇富比亞洲區董事郭東杰為我們主講。郭東杰為蘇富比「亞洲現代藝術部」的銷售主管,同時也是蘇富比拍賣官。因職業的關係,必須高度關注藝術動態 .....(繼續閱讀)

有些藝術作品,在細細端詳或明白創作意圖後,總能越看越有意思;也有些作品,在第一眼就能吸引住目光,並且越看越討人喜愛。而黨若洪的創作,對我來說屬後者。.....(繼續閱讀)


老臺中人都知道,若要買太陽餅,唯有自由路上那家藍底紅字招牌的太陽堂餅店,也常聽在地的長輩提醒,自由路一整排都是,就找有太陽花馬賽克壁畫那家!因此每當有機會經過臺中,想買份伴手禮時,永遠都記得:自由路上「太陽花馬賽克壁畫」那家。.....(繼續閱讀)